崇文网 >地图 >范文 >

寓言故事有感

看《寓言故事》有感

时间:2024-02-24 作者:崇文网

相关推荐

看《寓言故事》有感4篇。

写一份范文需要我们学习什么?每天处理各种文档已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学者们开始重视范文的价值,我们的崇文网心思缜密制作出了这份称心如意的“看《寓言故事》有感”。

看《寓言故事》有感 篇1

。可是这小国的人同时出了一个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请来了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泱泱大国,不会被这点小问题难倒吧?最后,有位退休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个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里直接掉出来了,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里,什么响动也没有了。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感悟: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只是位置不同

自行车在奔驰着,前车轮瞥了后车轮一眼,得意地笑出声来:“哈哈,我们同样都是车轮,可我总走在你的前面,你总跟在我的后面。你不感到屈辱吗?”后车轮也不争辩,默默地继续行它的路。不久,这辆自行车拆散修理了。在修好整装的时候,主人把车轮换了一下位置。自行车又开始奔驰了,过去的后轮瞥了一眼如今的后车轮说道:“老兄,你这回可明白了吧,过去并不是你能干、先进一些,而是我们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已!”现在轮到后车轮默默无语了。

感悟:每个人对于自身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职场上,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有岗位的不同,而无优劣之分,要时刻保持得志不必喜,失志不必忧。

挑水不忘挖井

从前,有两个和尚,他们分别住在不同的山头,但每天都会到同一条河里打水,资料共享平台《职场励志寓言故事以及感悟》()。有一天,一个和尚发现另一个山头的和尚没来,一个月过去了,他仍然没有出现。这个和尚决定去一探究竟,当他来到另一个山头时,发现和尚正在悠闲的打太极,于是便问道:“啊,你不需要去打水吗?”另一个和尚说,“我不用去打水了,我已经在自己的院子里挖好了一口井。三年以来,我每天除了去山底下打水之外,还坚持每天打井。”

感悟:我们在公司领的薪水再多,那都是挑水,而把握下班后的时间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培养自己另一方面的能力,未来当我们年纪大了,体力拼不过年轻人了,依然还是有水喝,而且还能喝得很悠闲。

驴的烦恼

驴发现墙头上有一簇青草,非常眼馋,可又吃不到。这时,它发现墙角有把梯子,但驴怕搬来梯子后,需要羊帮忙扶梯子,青草要被羊分吃,便干叫了几声放弃了。

感悟:个人的才智、力量终究有限,要想有一番作为,需要合作伙伴。在与人合作之前,你就要有与人分享成果的准备。因为合作既包括工作,也包括分享。

坚持的蜘蛛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感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处处都有成功力量的源泉。其实成功的本质是蕴藏在人的内心的,总想着成功的人,在什么地方都能受到启迪。

看《寓言故事》有感 篇2

暑假,我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是由许多寓言故事组成的,这些故事虽然短小、简单易懂,但是每一个故事里面都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回味无穷。

“揠苗助长”告诉我们: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的。“不龟手药”告诉我们:一个东西用处的大小,不是绝对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所以要注意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邯郸学步”告诉我们:别人的长处是应该学习,但不能盲目地学习,要目标明确,根据需要,有选择去学,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丧失了自我。还有“愚公移山”让我想到了一句名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成功一定是属于自强不息的人。

我喜欢这本书,它教给了我许多人生道理和生活启迪。它是我的良师益友。

看《寓言故事》有感 篇3

暑假里,我致勃勃地阅读了《寓言故事》。《寓言故事》这本书犹如知识渊博的老师,给予我兴们启蒙、启示、启发、启迪,使我们从故事的角度了解生活的真谛!

在《寓言故事》中有许多故事,但我最喜欢其中的《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顽强的精神和一直不怕困难的毅力,是可以创造出一个超越人类想象的奇迹。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老人和年轻人正在为祖国作出贡献。最后,他们都被评为劳动模范。这也证明了一句老话:只有付出才能获的。

他们之所以有这个称号,不是因为巧合,而是因为他们不屈不挠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而有些人呢?身强力壮的,也不敢或整个呆在家里一动不动,靠其他人来维持生活,也不珍惜眼前的光阴,好好干一份事业。

这样人见人厌的人,谁会同情他们?

特别是那篇大灰狼的故事更是让我有了不少奇谈杂想。

在当今社会,人类已经进化了几千年。各种发明创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提高了人们的智慧。人们不仅祈祷和平,而且享受舒适。可是却有一种人不知是因为没有进化完成还是有了返祖的现象,身体内的野性或者是兽心却始终不能退化。

当有了和谐与和平、幸福与幸福,他们的野性就会萌芽,他们的兽性就会显露出来。所以他们会用自己美丽的外表来伤害自己。他们或是挑拨是非,或是招摇过市,或是大打出手,以此来标榜着自己才是真正的人类,甚至是人类的"救世主",他们打着公正和平的旗号迷惑了不少善良的人。

我们暂且把这些人称为"披着狼皮的人"。还有一类就是"披着人皮的狼",这一类应该属于兽类,他们忌妒人类的聪明智慧,羡慕人间的美丽与秀色,但是却又不肯进化自己,于是在吞噬了人的心脏与血肉之后,便把人皮披在自己的身上扰乱着人们的生活秩序,破坏着人类的和平,其实他们的目的就是想戕害更多的人。可是不管是那一类,他们都忘记了一点,当今科技是如此的发达,卫星上了天,导弹能钻地,原子弹可以毁坏一个城市,微电机植入了人们的身体,如此的雕虫小计,要让人们识破岂不是易如反掌。

不如规规矩矩地做个堂堂正正的人,何必要披着这个皮和那个皮来迷惑人呢,就不怕聪明的人类把他们掉在耻辱柱上吗?

我记得有一首好歌,朋友来时有一瓶好酒,豺狼来时有一把猎枪。我希望这些人能成为人类的朋友,而不是被猎枪猎杀!

《寓言故事》几篇精彩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深深的吸引,给我很大的收获。

看《寓言故事》有感 篇4

故事讲的是一只美丽的鸫鸟每年秋天都要去吃那桃金娘树尙的果实。侑一年,桃金娘树尙的果实还没侑成熟,鸫鸟便每天跑桃金娘树尙唱歌:“美好的生活呀就要來临了,我的心里是多么欢唱,望着那儿的花儿在开放,我对它是多么向往。”就這样鸫鸟每天都去,每天都唱。一茖猎人发现了,便守候在那。等果梳出,鸫鸟每天都來吃一整天。终于被猎人用粘棍粘住了。它又唱:“桃金娘的果实是如此甜美啊,把我害苦的却是你,因为我太贪恋你那无比的香甜,因而送掉了我自己的性命……”

這则寓言让我們明白了,不要过于贪恋某种事物,這样会让我們葬送掉性命的。要目光远大,不能像鸫鸟那样鼠目寸光,否则,当你完全沉浸在其中的时候,不幸将会降临。

這就跟我們一样,一茖学生如果过于贪恋游戏,每天背着老师家长去网吧,一玩就是一整天,這样下去一定会损失惨重:一会浪费金钱,家长辛辛苦苦挣來的钱全都被你用在打游戏尙,值吗?二会用眼过渡,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太重要了!如果你不保护好眼睛,以后戴着茖多度的眼睛,成为了“小四眼”,不累吗?三也是最重要的,沉迷于游戏中,你会不知不觉葬送掉吸收知识的大好时光,好吗?

扩展阅读

人生寓言说课稿(一篇)


很多情况下大家都觉得用文档来整理思路非常有效,撰写文章时,模仿范文是一个聪明之举,优秀的范文能丰富生活。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自己的范文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人生寓言说课稿(一篇),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作为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教案。教案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您有搜集过优秀的教案模板吗?希望这份“人生寓言说课稿(一篇)”能够符合您的阅读口味让您感到满意,请务必保存本文供日后参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人生寓言》是七年级上册

三、说教法

说教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因此,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角色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及媒体教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回忆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知识回顾)并面对大家讲述(锻炼学生回答问题的胆量和积极性)

环节二:

资料助读,全面了解

简要介绍寓言及作者周国平

环节三:

教师范读,学习生词

示范朗读,以便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

学习生字词,落实基础,扫清生字障碍,为诵读打下基础

环节四:

整体感知,研读赏析

在这个环节我将分别阐述《白兔和月亮》与《落难的王子》的设计过程:

1、《白兔和月亮》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的主题词是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寓言的核心所在

研读赏析:

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关键环节入手揣摩寓意,让学生从白兔的不同心境中体会白兔最后的决定。

2、《落难的王子》

整体感知:

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王子的人生感悟,并从中悟出这篇寓言的寓意。在两则寓意的对比中,去领悟面对厄运时人应该有的一种坚韧意志和勇于担当的态度。

环节五:

小组方式,合作探究

1、《白兔和月亮》

文章最后一段中“与人类不同的是”这几个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

揭示寓意

2、《落难的王子》

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

设计意图:

体会本文巧妙的构思,从对寓言故事的构思中,了解文章写作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让学生多留意生活,多从生活中去发现,去创作。

环节六:

课堂小结

两则寓言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绝非仅仅只是寓意,希望同学们在幸运或厄运来临时,能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坚韧的意志去面对,相信你的生活定会丰富精彩。

环节七:

课后作业

这两则谈得失相依的寓言对现实人生很有启发。

[心得]斑羚飞渡有感800字


面对生活突然内心有了感悟,最好把这些感悟记录下来。心得体会就是用文字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感悟,为了满足您的期望小编特别为您准备了一篇“[心得]斑羚飞渡有感800字”,如需更多信息敬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读完《斑羚飞渡》,放下书,闭上眼,我鼻子酸酸的,伤心崖上那悲壮感人的一幕,仍久久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被这些斑羚在危难时刻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这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群斑羚被逼至绝境,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我不禁想起在汶川大地震中,有许多人本来能逃生却为了救别人而牺牲自己:谭千秋老师,在地震到来的时候,他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保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下来,而他却永远离去了;还有一个小男孩用双手刨四个小时从废墟下救出了同学,但他的双手却血肉模糊。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小事,虽然不需要付出生命,但同样可以感动和鼓舞我们。比如,有一次,天气突然转冷,我和妈妈走在路上,妈妈看到我很冷,就脱下她自己的外套给我穿上,我暖和了,可妈妈却冻得瑟瑟发抖;在公交车上,经常可以看见年轻人给老爷爷、老奶奶让座

在赞美斑羚的同时,我也痛恨那些狩猎的人,他们是罪魁祸首。虽然斑羚只是一种动物,但它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也有深爱的亲人和伙伴,猎人们啊,你们太残忍了!你们是否想到你们的枪声,破坏了它们的安宁,让它们失去了美好的家园,失去了亲人和朋友,毕竟它们也是生命,也有生存的权利。人们为什么不能和它们和谐相处呢?

文章最后写到: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这也许是镰刀头羊对狩猎者无声的抗议吧。我深深的赞叹斑羚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它使我懂得要多为别人着想,学会付出,同时我也希望人类不要再捕杀动物,和动物和谐相处,做动物的好朋友,那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感悟]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生活中经常遇到棘手的文档写作任务,撰写文章时,模仿范文是一个聪明之举,优秀范文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且不容易出错的框架,你收集了多少可借鉴的范文呢?也许"[感悟]读《生命与教育》有感"就是你要找的,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当我们经历某些事情和场景时。感言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怎么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感言呢?请跟随我们的步伐了解有关“[感悟]读《生命与教育》有感”的更多相关知识,在这里您将会找到不同层次和风格的阅读内容和书籍!

教育该如何“拯救”生命——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收藏本文分享

本书是在本体论层面对“生命与教育”关系的一种学理性**。回答了“生命是什么,生命缘何成为教育的原点,教育为何是有生命的品性,生命在教育中如何自由成长,教育又如何呵护和培育生命?”等问题;同时,对教育忽视生命、践踏生命、隐藏生命意义的现状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这是一种基于生命体特征的生命教育学,描绘了一幅走出异化的真实教育蓝图。

有些想哭,有些想笑,有些想骂,有些想做某事。冯建军先生的《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就属于最后这种类型。捧着这本洋洋洒洒30万字的书,你会感觉到一种沉重,这种沉重不仅是它本身分量的沉重,更是它思想的深刻和厚实。

一、尊重天性,归还童年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把人放在第一位,将尊重人的天性作为教育的前提。这与以往认为教育是塑造社会所需人才的观点大不相同。在书的封面上,你会看到几行小字,读起来令人难忘:

“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我’逐渐淡化在人群中,人性的光芒日益暗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命愈发地彷徨,教育遭遇着迷失。

教育与生活的分离,既是对教育本身的误解,也是整个社会的不幸。于是,我们乞求回归。”一种对教育现状的忧患跃然纸上,而这种忧患也无时不贯穿着整本书。

尤其是在“生命与教育中的失落”这个章节,作者从人文教育的失落、教育与生活的割裂、绝对主义的客观知识、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等六个方面罗列了教育的不合理性以及对生命的亵渎和摧残。尤其对我国以往学校.....

教育该如何“拯救”生命——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有些书看了哭,有些书看了想笑,有些书看了想骂,有些书看了想去做些什么,冯建军先生的《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就属于最后这种类型。捧着这本洋洋洒洒30万字的书,你会感觉到一种沉重,这种沉重不仅是它本身分量的沉重,更是它思想的深厚和夯实。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以人为本,以尊重人的本性为教育的前提。这与以往认为教育是塑造社会所需人才的观点大不相同。

在书的封面上,你会看到这么几行字,字号很小,读来让人回味悠长:“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

‘我’逐渐淡化在人群中,人性的光芒日益暗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活越来越不确定,教育失去了。教育与生活的分离,既是对教育本身的误解,也是整个社会的不幸。

于是,我们祈求回归。”一种对教育现状的忧患跃然纸上,而这种忧患也无时不贯穿着整本书。尤其是在“生命与教育中的失落”这个章节,作者从人文教育的失落、教育与生活的割裂、绝对主义的客观知识、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等六个方面罗列了教育的不合理性以及对生命的不尊重。

面对被越来越多的规训约束的孩子,被越来越重的课业折磨的孩子,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今天的儿童越来越多地被封闭在狭小的空间中……这样的生活,儿童能快乐起来吗?”该书引用了泰戈尔的话:

“童年是一个文明人一生中唯一可以在树杈和客厅的椅子间作出选择的时期……”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是童年,而面对越来越早熟的面孔,我们可能也会像荷兰首相夫人一样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些孩子都像受过军事化训练的士兵,一点都不像孩子。”

人生只有一次。因为它的独特性,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它。

“人要活着,而且要有尊严有意义地活着。”因此冯教授说,“生命化教育的目标,基础层面是教人珍爱生命,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能使生物学层面上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层面上的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即成为大写的‘人’。

”教育要使人成为人,教育就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为生活而教育”、“教育要融入生活”是冯教授所倡导的主要思想。他指出:“教育与生活血脉相连,教育是特殊的生活,生活是广义的教育;生活提供教育的滋养,教育是为了生活,创造生活。

”这是对教育的目的和方式的重新界定和深入思考。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如今学校“封闭式”教学和“考试——分数——升学”的教育轴心,具有很大的冲击。无疑是吹向“死气沉沉”的课堂的一缕清新的春风。

生命教育是本书独特的理论体系。冯先生认为,人有三重生命:“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关联而又超越自然生理特性的精神生命、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又赋予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人的这三重生命是一个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循环往复的生命流程,实现着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交换和协调。

”三者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全人的教育,而全人的教育不是全面的教育,“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培育完满的生命,强调生命各方面品质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让教育为个体而存在,创设适合个体独特生命的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对待生命的最基本的态度。”而在这种理论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拿着剪刀将园林修剪得齐刷刷的园丁,更不是“工程师”,学校也不再是“人才”工厂和流水线,每个孩子都像一片独特的树叶,有着自己的形状和个性,教育如此,谁不向往呢!

“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和幸福。”这不仅是冯教授一人的期望和夙愿,更是众多有良知的教育者为之实践和奋斗的目标。

读了冯建军教授《生命与教育》一书深受启迪,冯教授在这本书中以人的生命属性为出发点,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双重生命观,以生命与教育的关系为贯穿全书的主线,研究教育如何基于生命、关注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

一。教育要重视人的生命。生命是人最宝贵的东西。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然而,关于生命价值的教育却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轻视和浪费生命是很常见的。

10月9日,山东临沂市第六中学西校区,13岁的七年级学生张悦因为不符合学校短发令要求,三次被赶出校门后,在家喝下灭白蛾用的灭幼脲自杀。张悦的家人认为学校教育不当导致孩子死亡,要求学校承担责任。事发三天后,校方没有正面回应此事。一家人在校门前为张悦设立了灵堂。

(《山东商报》10月12**道)。有人认为把张悦的死完全归咎于学校是不公平的。但是,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始终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中之重。

虽然这在我们学校没有发生过,但作为负责学校教育教学的副校长,我不得不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冯教授写到:“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

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叶澜教授也曾经说过:“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

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而且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的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

在消极层面上,他们不会自杀或杀人;在积极层面上是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别人的生命。

2。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回归生命教育。70年代强调“双基”,因为“知识就是力量”;80年代强调“能力”,因为面对科技革命的挑战,“能力比知识更重要”;90年代强调“情意”,因为技术时代的唯理性教育,“失却了教育的另一半”。众所周知,杜威反对把某种外在目的强加于教育,在他看来,教育是儿童经验的不断改造,是儿童的生活和生长,生活、生长以及经验的改造本身即构成了教育的目的。

只有这样,才能把目的融入教育过程,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应是获得某一社会群体的认可,而应是提高每个学生的成长能力。

三。德育要回归生活,回归生活,回归人的自我发展。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道德教育看作是对人进行道德训诫的一种手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性。极端道德理想主义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时有体现。

首先表现为德育目标的定位过高,不符合时代的特征,也不符合青少年儿童的特点;其次,道的教育目标定位过高,必然导致道的教育内容空洞,政治化学说充斥。道德一方面可以使人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另一方面可以为人们提供正确的行为指导。因此,道德决不是强迫人们服从的外力。

德育的目的绝不应是形成全社会步调一致的完美秩序,世界是和而不同的,应当从理念上重新审视人的价值,恢复道德对人的本真意义,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完善。

四。学校应该是学生体验生活、完成生活、释放生活的地方。教育要高度尊重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记忆本质,不能用**的眼睛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一味地束缚、灌输,更多的是唤醒、激发,把个体内在的天赋本性引发出来,多给学生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究竟,使他们有思维和自由、心灵的自由。

我们要创造一个有利于生命膨胀和生命澎湃的环境,创造一个崇尚开放和多元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留出积极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纪律上,要处理好“自由”与“纪律”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公共生活中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有限制的,经律就是其底线要求。

“生命教育”正是在反思“工具性教育”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它以生命的视角透视教育,让人们看到了教育的另一景观:教育与生命相融相生——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随教育而生长。“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

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冯建军教授用厚重的语言和缜密的逻辑编织出了生命教育理论的体系。诚如冯教授所言,“教育与生活的分离,既是对教育本身的误解,也是整个社会的不幸。

于是,我们祈求回归”。

读书心得

——读冯建军教授的《生命与教育》有感

海南华侨中学吴少君

读了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让我再度思索“教育”一词,探求教育的本真。什么是教育,我们应该给学生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教他们,为什么我们要这样教他们。有人说:

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促进生命的成长,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生命从生存走向存在。把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是对教育的最高理解,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知识经济社会,在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社会越来越关注的是升学率,忽视思想和身心的要求,越来越远离生命的原点。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的到来,呼唤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本书基于对生命本质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特点,构建了生命化教育的体系,书写了有“人”的生命教育学.

它使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过去,走向生活的未来。我们对生命充满敬畏和敬畏之情,理性思维努力追求教育的本质,并指导教育实践:将生活融入教育。

我们都知道生命是完整的,充满了个性;生活是自由和创造性的。人生只有一次。因为它的独特性,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它。人生最好的时光是童年。我们的教育要关注生命,为生命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面临各种成长的考验,甚至是灾难的考验。作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我们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自身知识及思想发展的规律,又要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面对各种生存危机的处理办法、逃生的本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任何可能性的伤害事件发生。在2008年5月四川汶川**发生时,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1分36秒的安全撤离,就是将生命融于教育的最好诠释。

教师作为学生生命的引领者,需要有一定的素质要求,而教师素质的提高最简单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方式就是阅读,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拓广自己的阅读质量和阅读领域,教师才能担起“把先进文化带进教室、成为知识的代言人”。在本书的阅读中,我越来越感到一个教师要变得高尚起来,那就要多读书,多读大师的书,一个教师要变得有智慧,那就要同大师对话,同书本中的、同生活中的智者攀谈。教育中的所见要善于记录剖析,感悟教育生命的真谛。

记录学生,记录学校,记录同事,记录自己的生活细微,智慧也会在这细微中得以成全,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榜样,在他的笔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老师,是一处处细得连眼角眉毛都记录的思考细节,或许大师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或许这是大师生命成长的见证给我们的引领。

本文来源://www.cww886.com/c/1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