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11篇。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优秀的教案是实现优质课堂的保障,写好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期盼这份"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能够帮助您解决问题,这篇文章旨在为您提供一些有趣和实用的信息希望您会喜欢它!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 篇1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过程与方法
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难点:
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看美景(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
请学生谈一谈观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二)初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1、教师范读课文。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多让学生朗读。
2、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
(三)精读课本,贯通全文
提问:整篇文章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
明确: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全文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朗读赏析探究
赏美图,配佳句为了让大家对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几组特写照片。看后请各小组用课文中的文句与之相配并高声朗读。
明确:对排比句进行总结,说出对句子的理解。
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①鸡啼预示天明,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②这是以声衬静,用鸡啼反衬火烈的鼓声停止后大地的寂静。
说美点,品美韵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
语言美: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交错出现,连用许多。
思想美:
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学生可从自然环境、经济文化、人的思想境界等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亦可结合江南音乐《姑苏行》谈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这正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
2、文中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是什么含义?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厚实的精神文化土壤,也是他风雨变迁的见证,同学们可以从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3、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天,西北好像落伍了。但那里的人民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环境的封闭而丧失希望,生命的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4、同学们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歌颂生命力量歌颂黄土高原歌颂民族精神歌颂民族艺术。
这篇文章美在,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想)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四)细读课文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五)研读。
品味语言
1、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学生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明确: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拓展延伸
读一读刘成章其它有关黄土地的文章,如《老黄风记》、《山峁》等。
教师小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 篇2
教学三维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难点: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y)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背景链接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精读
(一)文章朗读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重点句子的翻译。
【交流点拨】.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d.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e.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并思考下列问题。
1.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和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交流点拨】.
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交流点拨】.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布置作业
搜集《论语》种有关学习和做人道理的简短语录。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 篇3
教学三维目标
1.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难点:
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姓周,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学过的文章有《风筝》.
2.背景链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课题用从、、、到、、、
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朝花夕拾》是一步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三)精读
(一)课文朗读
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交流点拨】.
确凿zo菜畦q蟋蟀shui
竹筛shāi渊博yuānb鼎沸dǐngfi
绣像xi锡箔b
脑髓nǎosuǐ盔甲kuījiǎ蝉锐chntu
秕谷bǐgǔ锡箔xīb倜傥ttǎng
拗ǎo桑椹shn轻捷qīngji
油蛉lng斑蝥mo缠络chn
攒cun珊瑚shānh豁huō
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
鉴赏jin人迹罕至hǎn觅食m
竹筛shāi秕谷bǐ系j
传授shu书塾sh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交流点拨】.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9-24)叙述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
2.第一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体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
【交流点拨】.
从乐景、乐闻、乐事三个方面体现的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矛盾吗?
【交流点拨】.
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已经隔了多年,印象淡薄,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对我而言,百草园中的景、物、事却好看、好听、好吃、好玩,充满着诱惑和吸引力,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儿童无拘无束的天性在这里得到自由发展,对于周围世界的探求欲和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因此,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2.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乐景).
【交流点拨】.
A.从句式上看,用不心说也不心说单是为的是突出强调下面单是的内容。
B.从观察的角度来看(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视觉:a.颜色: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黄蜂与菜花;b.形状: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触觉:光滑的石井栏,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乎乌的臃肿的根。
味觉: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C.从写景的顺序来看:先写整体的绚丽多彩,后写局部泥墙跟一带的无限趣味,点面相互映衬。每一层内部的条理顺序也很讲究。第一个不必说是写的植物,顺序是由低到高;第二个不必说是写的动物,顺序是由高到低;写单是的内容是先写动物,次写植物,再写我的活动(四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整段文字条理分明,言之有序。
D.从季节上看:桑葚、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完整的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E.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像,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3.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乐闻).
【交流点拨】.
a.童年的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
b.这个故事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
明确: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我,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4.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雪天捕鸟?(乐事).
【交流点拨】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布置作业
仿照雪天捕鸟的动作描写写法,写一段话介绍你玩某种游戏的过程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 篇4
教学三维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难点:
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2.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xx),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后任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小说见长。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作品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透支时代》《陪都旧事》《花样年月》《六弦的大圣堂》等。
3.背景链接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于198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此文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使读者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三)精读
1.自由朗读课文,课文的题目是《散步》,思考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交流点拨】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2.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交流点拨】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
【交流点拨】.
关于我: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关于儿子和妻子:
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妻子:温柔贤惠).
(儿子:聪明乖巧).
2.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交流点拨】(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谈一谈为什么会为此打动。
【交流点拨】.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摸摸,让我感受到奶奶对孙儿的那种爱抚和疼爱;还有她遵从了孙儿的想法,因为她不想让孙儿委屈。这里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是体现亲情之美的句子呢?
【交流点拨】.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现在很多人爱幼满分,但尊老却不及格。而我,在尊老和爱幼之间,我做出的选择是首先服从尊老,为什么呢?因为爱幼,我的机会多得是,而孝顺父母能等吗?不能,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孝顺父母要及时啊!
3.从这一家的散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人间真情?
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爱幼;一家人的幸福和谐。
(五)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 篇5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抓住关键句,理解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
过程与方法
体会这篇演讲稿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王选先生抉择的智慧,专注于科研、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阅读作品,把握演讲词的写作特点:反复阅读,欣赏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品味语言,揣摩幽默语言在演讲中的作用。
难点:
理解演讲词中作者扶择的容智、豁达胸襟和爱国情怀,陶冶学生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么?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于1986年投资创办。三十多年来,方正集团坚持技术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们知道北大方正的创建者王选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做出了怎样智慧的抉择吗?从今天的学习中你会找出答案的。
(二)初读课文
介绍背景知识及作者
1.背景知识介绍。
本文是1998年10月王选在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演讲稿的部分内容。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很多抉择,每一次重大的抉择都预示着一个人未来要走的路,面对抉择时,要有智慧和勇气。本文作者王选的每次抉择,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2.作者介绍。
王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他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又被誉为当代的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先驱。xx年,王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三)精读课本,贯通全文
理解内容,概括重要抉择
1.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引出演讲的话题: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一生中的重要的抉择。
第二部分(第2-7段):分析论述第六个重要抉择,花大力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自己的作用,早出成果。
第三部分(第8段):总结全文,将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公式送给青年学生,希望青年学生把自己溶在大集体里,体现自我价值。
2.细读第1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讲述《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一电视节目。
明确:由李素丽对自己的形容引出作者对自己的形容: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表现了作者的谦虚。
3.作者用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太阳来比喻不同的人群,好在哪里?
明确:比喻贴切形象,语言幽默,引出演讲的中心话题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作者即景设喻,拉近了作者与听众的距离,又给青年人以极大的鼓舞。
4.细读第2-7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论第六个重要抉择的。
明确:花大力气扶植年轻人;如何看待权威;倡导老师不要剥夺学生的劳动成果,为学生创造成长的平台;分析名人和凡人的特点。
5.第2段作者列举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多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充分论证了花大力气扶植年轻人是历史规律,强调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意义。
6.作者在结尾为什么称自己的演讲为狗皮膏药式的?
明确:作者认为自己已经脱离第一线,创造的高峰已过去,并非站在行业的最前沿。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的体会,而不是科技含量最高的,对大家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当然这是作者自谦而诙谐的说法,显得幽默风趣。
7.这篇演讲是围绕什么中心来展开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大力扶植年轻人。因为本文是作者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作者面对的是北大的学生们。演讲的目的是鼓励最富创造力的年轻人努力奋斗,早出成果。
(四)细读课文
品味写作特点
1.这篇演讲稿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结合第2-6段分析逻辑严密性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第2段提出观点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
第3、4段阐明自己对权威的认识,这是扶植年轻人的理由;
第5、6段举例分析创业的都是年轻人,要为年轻人创业创造条件,即怎样扶植。这几段是按层层深入的顺序安排的,逻辑严密。
2.这篇演讲口语与科学术语相结合,语言通俗易懂,真挚感人,结合下列句子分析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
(1)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
(2)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假如人家说我是权威,也许还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
(3)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明确:(1)不可设想意思是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这里指发展迅速的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需要不断创新,需要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
(2)马马虎虎意思是勉强,凑合。表现作者的谦虚,幽默。
(3)风口浪尖比喻重要的岗位或市场的前沿。运用比喻,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五)研读。
提升认识谈启示
作者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取得了成功。读完本文后,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明确:年轻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力,所以要抓住现在,勤奋努力;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要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要跟上时代步伐。
拓展延伸
想一想自己曾经做过哪些重要的抉择,改变了自己或提高了自己或者其他,与同学分享。
教师小结
这篇演讲稿的特点:①主题鲜明,逻辑严密;②层次清楚,详略得当;③诙谐幽默,真挚感人。
布置作业
就社会上或学校内的某种现象写一篇演讲稿。
参考:①乱丢垃圾。②行人闯红灯。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 篇6
教学三维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难点:
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次:停留,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风正:风顺。悬:挂。残夜:夜将尽未尽。
2.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三)精读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
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五)小结。
通过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首诗主要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诗歌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 篇7
教学三维目标
1.积累重点实词的解释。
2.通过注释,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3.理解言简意赅的文章里,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比较,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优美意境。
难点:
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智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我准备了几个智慧少年的故事,看看大家是否了解。(播放图片).
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初读课文
1.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
2.背景链接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1]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三)精读
(一)课文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采取各种形式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语速适中,语气平缓)俄而/雪骤(zhu),(语速可以加快一点)公/欣然曰(强调欣然,读得重一些、缓一些,语气上扬,开心的语气):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chā)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语速较慢,可带上手势和投入的表情)公/大笑乐。(强调大)即/公大兄/无奕(y)/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语速适中,语气平缓).
2.结合注释翻译重点句子。
【交流点拨】.
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的漫天飞舞。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世说新语》的语言特点就是简洁凝练,短短数十字就能道出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那这篇文言短文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交流点拨】.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谢太傅为何会大笑乐?
【交流点拨】.
谢太傅对两个人的两个答案都满意,故笑乐。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咏雪》讲的是谢家的一次家庭聚会,他们家的家庭氛围是怎样的呢?
【交流点拨】.
乐:融洽、欢快、轻松、温馨
A.寒雪日内集当天的天气是寒、雪,在这样寒冷的雪天,谢家人没有自顾自地躲在房间里取暖,而是聚在一起,可见家庭的团结融洽,内字也是突出了家庭。
B.与儿女讲论文义谢家文化气息浓厚,兴趣高雅。同时儿女、小辈围绕在长辈周围,长辈也可享受天伦之乐,温馨的氛围。(教师补充谢家相关知识,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同时谢氏还出了许多于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为诗礼官宦之家).
C.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下雪这样的天气环境对谢家这样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来说是诗意的、能引发雅兴的,无论男女皆能作诗,出口成章,进一步体现了他们家的文化底蕴之深。
2.同学们觉得兄子谢朗的撒盐空中和兄女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这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交流点拨】.
A.谢朗的比喻好。(a)雪的颜色和下落的情态与盐都很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b)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然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B.谢道韫的比喻好。(a)柳絮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b)柳絮虽然颜色上不是纯白,但从轻盈、优美、随风飘扬的角度上来说是与雪十分相似的,比喻传神,营造出一种意境美,兄子谢朗把雪比喻成撒盐空中,虽然形似,但太直白,缺少这种意境美、含蓄美
布置作业
1.翻译句子。
2.发挥你的想象,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加入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将原文扩写成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记叙文。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 篇8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贻诎属等;积累常见文言文虚词:之而等,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
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初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
1)关于作者
魏学伊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2)词语积累
罔(w?ng)贻(y)有奇(jī)黍(sh?)糁(sh?n)髯(rn)褶(zhě)膝(xī)篆(zhun)狭(xi).
3)朗读指导
播放课件: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珠/历历可数也
4)字词把握
通假字
播放课件: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诎右臂支船诎通曲:弯曲
左手依一衡木衡通横:跟地面相平行的(跟竖直相对).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5)词的活用
播放课件: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竹叶做成的船篷。
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型发髻。
(三)精读课本,贯通全文
理清说明的内容及顺序
播放课件:
明确: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艺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这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总结内容:
作者同对核舟形状和舟上的人物形象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扬了他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伟大成就。
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语言赏析
提问:试着赏析下列句子,谈谈从哪些角度赏析?
播放课件: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③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明确:
第一句神态描写,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与苏黄形成宣明的对比。
第二、三句细节描写,细致入微,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得,一个神情专注,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氛围。
(四)细读课文
写作技巧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
提问:小组讨论,试着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
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
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
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
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五)研读课文
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点拨:
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
教师示范分析
(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
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如
(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教师总结:
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拓展延伸
按空间顺序口头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教师小结
《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篇幅虽短,仅400余字,却完美地展现了核舟的形象。文章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的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地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地说明。这给我们作文以极大的启发。
布置作业
清朝人宋起凤写的《核工记》与《核舟记》有许多相似之处,试作比较阅读,想一想两文有什么异同。
参考答案:
两文非常相似,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像。
不同之处在于: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 篇9
教学三维目标
1.识记并理解生字词,理解诗句内容。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引导学生体会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
结合创作背景,把握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好词佳句,你能说出几个
以山和柳开头的成语吗?当中有两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山重水复柳暗花明都出自同一首诗歌,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背景链接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三)精读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不要笑话农家十二月酿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盛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时,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色来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以四字短语来概括每一句的内容,并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人情之美(腊酒浑天然醇美足鸡豚待客热情).
风光之美(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习俗之美(春社近---古风存).
诗人心情之美(闲乘月---夜叩门).
2.颔联不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且用语浅近,富于哲理,你读到了怎样的哲理呢?
【交流点拨】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山重水复疑无路逆境完全可以转化为柳暗花明又一村顺境,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和希望的崭新境界。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看出了怎样的哲理?
【交流点拨】对自己眼下困顿遭遇表示乐观豁达。提出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的人生哲理。
2.你从这首诗歌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
【交流点拨】尽管怀才不遇,颠沛流离,但仍积极乐观,充满希望。
课堂小结
课虽止,境无止,我相信:博览群书的爱国诗人陆游,他那永不放弃的精神永留我们心中;他写下的《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永远激励我们永不放弃;我们还会铭记他要求孩子们多读课外书的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布置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 篇10
教学三维目标
1.积累重点实词的解释。
2.通过注释,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3.理解言简意赅的文章里,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理解、翻译、背诵课文,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
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智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这个故事中的孔融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很懂事,四岁的他就已经知道人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他的家乡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
(二)初读课文
1.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录》,今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诡异之事。
2.背景链接
《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三)精读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陈述,语速适中,语气平缓,强调过中不至和去后乃至,尤其是不、乃)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同否)?(尊敬的语气,语速较慢,否表示疑问可以拖长一点)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语速适中,强调久)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声调提高,语速加快,非人哉重音,语气上扬、愤怒的情绪)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语速适中、不必太快,说理的语句要有自信、底气,强调无信、无理)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述,语速适中,语气平缓,可强调残、不顾).
2.结合注释翻译文章。
【交流点拨】.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期行,相约同行。由标题可知,谁和谁相约同行?他们约定在什么时候?一起出行了吗?
【交流点拨】陈太丘和朋友、日中、(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陈太丘的儿子元方是如何评价友人的?
【交流点拨】无信、无礼(直接指责).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在第一部分中过约定时间友人还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你认为他的做法妥当吗?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办?
【交流点拨】陈太丘做得对,友人失信在前,陈太丘可能等了他很久,心里不耐烦、很生气,所以离开了这是无可厚非的
陈太丘做得不太妥当:也许友人有事耽搁晚出发了或许路上发生了意外导致迟到,陈太丘直接离开也不是很有礼貌。如果我是陈太丘,我也会离开、不再等,或者耐心地等朋友,或者去他家探询发生了什么。
2.短小的篇幅里描写元方的笔墨最多,大家从这短短几句话中窥见他怎样的性格品质?
【交流点拨】.
A.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他才七岁,但是已经能细心地注意到周围发生的事情、并能辨别是非、明白事理;面对友人的提问也不胆怯,而是落落大方、沉着冷静地回答。
B.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明信懂礼、沉着冷静。
3.元方的回答已经让友人感到惭愧,为何他不接受友人的歉意呢?这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吗?
A.不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是对不守信用、没有礼貌的行为的鄙视,他看不起友人,教养良好的他不愿在与这么没教养的人谈话。不顾二字带有坚决的意味,是他对诚信有礼的坚持
或者说元方对友人失约、骂自己父亲的行为十分生气,不顾表示他很愤怒。
B.无礼:友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元方没必要再为难友人,这种行为很不大度宽容,也是无礼的表现。
C.元方毕竟只是个孩子,这也许只是孩子式的骄傲。
(五)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布置作业
复习文言知识;回顾重点:《陈太丘与友期行》里元方性格、简洁凝练的语言带来的想象空间
初中语文课文优秀教案 篇11
教学三维目标
1.品味文章质朴的语言,学习在特定的环境下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反复朗读;师生讨论;小组合作;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主旨。
3.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线索,把握中心。
难点: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二)初读课文
预习与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交卸(?xī)???狼籍(j?)???簌簌(?ss)??琐屑(xī?)?蹒跚(pn??shān)?差(chāi)使?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3.背景链接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三)精读
1.快速默读课文,注意文中表示时间或能提示结构的词语,想一想:文章是分哪几个部分写的呢?
【交流点拨】.
第一部分(1):交代我写小桃树的缘由,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描写眼前风雨中的小桃树。
第三部分(38):回忆小桃树及我的经历。
第四部分(914):回到眼前风雨中的小桃树,呼应开头,点明主旨。
2.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二)整体感知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本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2.本文几次写到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交流点拨】本文四次写到背影。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四)研读。
深层探究
1.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呢?
【交流点拨】第二次。(望父买橘),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
(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作用: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2.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从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外,还用什么描写方法表达这种关爱?这些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呢?
【交流点拨】父亲的语言: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甘愿承受家庭重负,但愿儿子能轻松愉快的享受其天真生活。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不放心,怕别人照顾不周到,劳碌费神,在所不计。这表明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③我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对儿子的关怀体贴十分周到。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儿子是否旅途平安,反映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惦念和细心的关照。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怕儿子离开座位丢失行李,反映父亲对儿子细心的关照。
3.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文中的儿子理解了父亲的关爱了吗?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交流点拨】儿子的几次流泪,泪水说明了一切,泪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感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的两次自责也表明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感动、思念父亲。
父爱子,子爱父父子情深就是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中心。
课堂小结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自私的。?
同学们,不要再把年少无知当作我们可以对爱麻木不仁的理由,不要等到我们失去了爱的时候才懂得去珍惜,既然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爱,我们就应该有责任读懂爱、感受爱、回报爱。
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